山水冶力关,生态大“学”园
——北京大学“远方村小·冶海心舟”
乡村儿童公益夏令营在临潭冶力关举行
近日,北京大学 “远方村小·冶海心舟——乡村儿童公益夏令营”活动在临潭县冶力关镇顺利开展,13名来自北京大学多个院系的师生和60名乡村儿童一起行读山水,乐享田园,度过了一个有趣且有收获的暑假。
活动合影
北京大学“远方村小·冶海心舟”团队由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共同指导。国际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朱亮亮及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综合办公室主任杨森担任指导教师,北京大学校友,县委常委、副县长、天津援甘临潭工作组组长张伟伟担任校外指导嘉宾。
此次夏令营活动由北京大学学生乡村振兴协会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远方村小公益团队主办,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2025公益未来·青少年赋能计划”予以资金支持,共青团临潭县委员会和冶力关人民政府承办,天津援甘临潭工作组、临潭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冶力关镇中心小学和冶力关景区管理中心协办。
夏令营以“乡土润童趣,自然悦身心”为主题,召集跨专业、多学科的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团队和临潭当地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乡土教育”公益实践,探索适应乡村环境及乡土文化土壤的儿童素质教育及乡土教育方法,充分结合在地资源,从运动、心理、社交等多个维度全面赋能乡村儿童,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贡献北大学子的青春力量。
团队合影
活动首先以冶力关镇中心小学为基地,开展了“校园乡土植物认知”“乡土木工”“迷你万人拔河”等结合了本地自然及文化资源的乡土教育课程,以及“情绪认知”“放飞情绪纸飞机”“团队合作之旅”等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交能力的课程。其中,乡土木工课由北大志愿者和本地知名木匠共同带领孩子们搭建体现洮州民居特色的木结构建筑模型,“迷你万人拔河”活动小规模模拟了临潭县重点非遗“万人扯绳”的场景和规则。这些课程充分结合地方文化资源,促进了乡村儿童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培养。
北京大学李迪华副教授带孩子们认校园植物
北大杨文同学带孩子们做木工搭建
其次,以“家园就是校园,在乡即见远方”为教学目标,带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家园,来到风光秀丽的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及历史悠久的“新城堡”。
在赤壁幽谷,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带领儿童开展“植物寻宝大赛”“植物五感寻踪”等自然教育活动,山谷间回荡着孩子们清澈的笑声。这些有趣的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赤壁幽谷活动
在天池冶海畔,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带领儿童开展“湖畔诗会”“共创一幅田园画”等自然美育活动。孩子们面朝湖泊,坐在野花点缀的草坡上,在波光粼粼的冶海旁,用诗歌记录心底的美好与向往,深切体会家园风光的如诗如画。
天池冶海活动
在新城堡,北京大学的志愿者们带领儿童用简单的人类学调研方法和村里的高龄老人做访谈,孩子们挖掘出不少关于这座久经风霜的城堡的历史故事,并分组用舞台剧、连环画等形式呈现出来。
新城堡活动
这些在校园外开展的课程充分整合冶力关当地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社区力量,兼具极高的在地性和较强的专业性。团队负责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3级硕士生杨文表示:这些校园外的自然研学和文化研学活动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赤壁幽谷、天池冶海等景区在自然教育及美育方面的潜在价值,也体现着冶力关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由“生态大观园”向“生态大‘学园’”,由观光型景区向体验型景区转变的巨大潜能。
另外,夏令营还组织了亲子讲座等家校交流活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李迪华副教授开展了题为“环境育人”:乡村教育的独特优势和学生参与途径的精彩讲座。李教授结合个人成长及教学经历,向在场的学生和家长们生动阐释了乡村环境“绝不雷同”的美及乡村环境蕴含的育人价值。
李迪华副教授做讲座
结营仪式上,作为活动指导单位之一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牵头为冶力关中心小学授予了“北京大学学生校园公益营建社实践基地——远方村小行动示范校园”的称号牌匾。该基地由天津援甘工作组、共青团临潭县委等部门协作共建,这预示着北京大学相关院系及学生团体将以冶力关中心小学为基地和临潭县开展更多交流和合作。
授牌仪式
县委常委、副县长、天津援甘临潭工作组组长张伟伟代表县委、县人民政府对活动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感谢北京大学李迪华副教授、各位老师及“远方村小·冶海心舟”乡村公益实践团队同学的无私奉献。他表示,本次乡村儿童公益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组织高效、效果良好,为临潭青少年带来了一系列精彩的校外课堂盛宴,充分达到了预期目标。(供稿团县委)